芳草绿野细雨纷,又是清明哀思时。
清明刚过,全国各地的墓地价格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活着买不起,死了埋不起”成了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在2009年上映的电影《疯狂的赛车》里,徐峥饰演的墓地销售员有过这么一段台词:
“我们这里是高尚社区,上风上水,地下CBD、人生后花园,按均价仅售人民币三万元整,值得一生典藏。” “有没有再便宜点的?”“没有。”
明明卖的是墓地,却端着卖豪宅的架势,本是伤感白事也能被粉墨至此,短短的几句话满是对天价墓地的讽刺嘲弄。
虽然电影里的黑色幽默令人啼笑皆非,可当它照进了现实,承压着“双房贷”的年轻人还笑得出来吗?
墓地能有多贵?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墓地贷”,被官媒痛批: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
而“墓地贷”的出现,除了给人们增添“死不起”的焦虑感,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地区墓地价格“畸高”、一墓难求的事实。
甚至有人说,部分地区墓地价格已经高于房价,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日,有媒体爆料出全国各地墓地价格,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墓地最高价均在20万元以上,而上海一块高端墓地竟高达30万,最火热的学位房也得甘做小弟;北京市一块普通的墓地要价4万多,买一块位置好的墓地也要10万起价。
而墓地市场的火热,不仅局限于一线城市武汉墓地均价4万元,是当地平均房价的2倍;福州墓地均价3万元-10万元,最高价格是当地平均房价的5倍;郑州墓地最高价50万元,是当地平均房价的33倍......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是诚实的,“墓地价格已经高于房价”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买不起墓地,有人买房存骨灰
人终化为尘土,死得其所更是刚需中的刚需,但要是经济实力实在不允许怎么办?
在墓地价格堪比汤臣一品的上海,有一群人“另谋出路”,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他们将房子作为存放亲人骨灰的场所,并定期前来祭扫!
在上海选一款适中价位的墓地,怎么说单价也得10万—20万,而且这个价格也只是20年的租金,20年之后,要么续租要么搬走;但如果就在上海周边的县城或者崇明地区,买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几十万就能买下还能贷款。
虽然一套房子的价格比墓地要高,但使用期限可比墓地的20年长多了,而且一套房子的面积也比墓地大得多,可以独立分开好几个空间,同时安置自己家族多人的骨灰,不仅如此,资金短缺时还能转卖应急,岂不美哉?
可住在这些“房子墓地”旁的活人业主可就不乐意了,连“墓景房”都难以接受,更何况住在“墓房”旁边呢?
这些“墓房”平日里安安静静,一到清明节就热闹非凡:
有人搭起灵堂,门口挂满黑色的对联;有人在楼道里烧纸钱,烟雾缭绕;还有人直接在大门上方挂着“x氏宗祠”的门匾······
这般曲径通幽,阴风刺骨,谁还敢半夜出门?
“我觉得这种行为太自私,是缺乏公德心的一种表现。”
这样做虽然“缺德”,但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国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也就是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买房存骨灰的行为是不违法的。
不过随着媒体曝光度日益增加,再加上小区业主的强烈抵制,“买房存骨灰”的上海人中式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房子存骨灰”这个新模式却非常好地保留下来,直到现在天津等地还是可以看到这种热度极高的“房子墓地”的风靡。
各国安葬新花样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去世的人数却是分秒累积,墓地资源紧缺是全世界人民都要面对一大难题。这个时候,“化繁为简”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土地资源更为严峻的日本,为了解决阴间的“住房问题”,日本千叶县衍生了一种名为“共享墓地”的新产业:一个墓地可以同时安葬35个人!
具体使用方法则是:墓碑中间有一块电子屏幕,祭拜的人携带有蓝牙功能的“护身符”激活屏幕,激活后,屏幕上会显示逝者的姓名,死亡日期等。祭拜者分别给各自的祖辈上香,互不打扰,墓地价格也更为便宜。
而在巴西,由于当地不允许火葬,土地资源故而更为稀缺,既然横向空间不够,那就好好利用纵向空间,于是“垂直墓地”就诞生了。
这些墓地表面看上去就像每个房间特别小的楼房,可别小看这一举措,它可提高了巴西8倍的墓地利用空间。
而在美国,甚至还有“极乐太空葬”服务,把骨灰装进卫星撒到太空,既能不浪费土地资源还风光大葬,真正做到了“与太阳肩并肩”。
而近几年我国政府也在有意政策引导一些新的殡葬方式,希望人们越来越接受“海葬”这样的生态殡葬。
比如在上海骨灰撒海,每人还会有4600元的抚慰补贴。
中国作为礼仪大国,“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丧葬思想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但是在“天价墓地”泛滥、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也许换一种安葬方式,无论是对祖宗先辈还是对子孙后代,都是更好的选择。